高端白酒价格持续走高之谜分析
出处:中国行业研究网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7日 16:46
近几年,中国白酒的总销量一路下降,但利润却逐年上升,销售额年增长达到20%以上。其中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一线高端产品,更是频频提价,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一路上扬,甚至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这成为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观。
那么,我国高端酒价格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对我国消费市场及多家白酒企业的分析研究认为,高端酒价格持续走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涨价与人们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和市场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
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各种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涨价的主要推动力。
有关分析表明,中高端白酒“价格/收入”比,从1990年的25%下降到2007年的6%。近2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和消费的全面升级。原来所谓的高端白酒产品,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本不能适应消费升级后的政务、商务、礼品等市场实际状况,这使得中国酒类市场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消费高端白酒的人越来越多,消费量呈几何级增加,产品价值中心不断上移,品牌溢价空间愈来愈大。高端酒市场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机会性产业之一。
无论什么产品,无论选择高端市场攻略,还是选择薄利多销的低端市场,都有一个基础,即对强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和整体消费潜力,以及对整体消费观念的适应。
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市场,存在着很多消费盲目性和跟风性,不成熟的消费理念造就了很多异军突起的新商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葡萄酒热,以及90年代初期的洋酒热,都带有十分虚热的市场色彩,整个市场发展忽冷忽热、稳定性差。特别是受物质层面影响、相对较为薄弱的酒类产品,消费群体的整体消费关注点正从“喝名(知名度)酒”、“喝文化酒”,向“喝品位酒”、“喝价值酒”转变。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盲目跟风式的中国特色市场消费个性,是驱使高端酒成为消费潮流的基础原因。
因此,酒类产品涨价的根本原因,还是跟人们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高端酒正由日常消费品向奢侈品过渡。
第二,高价格就是高品牌,而高品牌消费就是高身份的代名词。
中国人的品牌价值观有点单调,即品牌就是“面子”,而判断品牌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将此作为身份的象征,一种炫耀的资本。同时,高档酒的现状仍然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是高档酒越涨价越好卖的又一根本原因。所以,高档酒涨价就成了一个必然。
涨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面子”,又能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及价值,还能打击竞争对手,一举多得,也无怪乎企业都乐此不疲。
第三,定价权是高端酒企保持高成长、高品牌形象的根本。
在温和通胀的背景下,作为供需弹性小、定价权突出的高端酒企,其产品的提价是企业尤其是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茅五剑”等名酒企业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壮大,使得这些巨头拥有更多对市场的操控权。从最近两年的情况看,“茅五剑”等巨头始终把价格这个“杀手锏”握在手中,在“何时涨、涨多少”的问题上,它们始终牵制着行业的视线。
对酒类产品来说,价格是由品牌影响力、品牌文化积淀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综合来看,历史文化悠久、产品结构高端化、拥有相当定价权的传统酒品牌,具有稳定且清晰的内生性增长前景,在消费升级和产品涨价通道中持久受益。但是品牌DNA的独特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茅台、五粮液等龙头企业频频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一次次地提高高端产品价格,树立自己形象,拉开与跟进者之间的距离。
此外,高端酒产量供应不足与市场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也是他们频繁提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白酒产量超过400万千升,而高端酒产量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约4万余千升。据了解,茅台现有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贵州茅台2006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3400千升,但受茅台酒必须有5年的生产周期因素影响,现在供给市场的茅台酒仍然只有8000千升左右。
笔者认为,茅台、五粮液这两个百年品牌之所以能够频频提价,却仍然供不应求,关键就是其百年来的品牌积淀,成就了今天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高端酒的佼佼者。
如果说,2001年名酒集体的涨价是出于市场策略和品牌提升的需要,2006年的名酒涨价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规律,那么,现(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在的涨价是出于何种目的呢?业内人士的话一针见血:名酒与名酒在较劲,几大名酒谁也不愿意在价格上与对手拉得太大。茅台长期以来的目标就是在价格上与五粮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国窖·1573则盯紧了水井坊的价格线。追赶者紧咬不放,领先者生怕被超,于是,就出现了你追我赶争着涨价的热闹场面。换句话说,追求定价权是第一集团酒企保持高端形象的一个手段。
在第一集团高端产品涨价的同时,市场价格空间也空留出来,使得第二、第三集团军得以快速跟进,提升自己产品价格,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产品向更高端逐步靠近,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产品价格长期上涨。因此,紧随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和国窖1573之后,沱牌、郎酒、剑南春等知名酒企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产品。高端酒市场一时间百花齐放,一片繁荣景象。
第四,行业发展的必然。
高端酒附加值高,是吸引众多酒企抢滩高端市场的重要诱因。
目前,我国人均白酒消费量为2.7升左右,但消费者热衷于高档名牌酒和健康酒,全国千余家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中,行业市场份额向高端产品集中趋势加快。在这场狂欢中,高端酒作为一个重要的利润推动力,功不可没。
2001年5月,国家对酒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酒从价计税方法调整为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计税方法。对粮食、薯类酒在维持现行,按出厂价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办法不变的前提下,再对每斤酒按0.5元从量征收消费税。这项政策的出台,使许多酒企被迫重新调整产品结构,放弃中、低档酒的主打产品。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采用副品牌或子品牌的策略,无疑是既减少风险性,又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最佳方式之一。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众多兄弟和子孙品牌的产生,是出现高端酒潮流的又一客观因素。
第五,外来资本的推动。
在这一场纷纷进入高端酒市场的大潮中, 外来资本的投机厮杀是高端酒产品频繁诞生而又频繁提价的又一根本诱因。受金六福、水井坊、小糊涂仙等品牌成功的刺激,各路资本纷纷杀入酒类领域。大地集团、红豆集团、宝光药业、奇声音响乃至一些国外资本,纷纷加入到高端酒的竞争中来,使得中国酒类行业的市场操作空前浮躁:无序地开发产品,盲目地改变产品包装,无序地进行产品提价,等等。
这些外来资本或者是因为看中酒类产品的高额毛利率,或者是对自己原有销售渠道进行的整合利用,亦或是进行的产业转型,无论他们的目的何在,意欲何为,他们的加入都确实为中国酒类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他们以“新人”的思维所带来的创新性经营思路,为整个酒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器。
与之相反的是,在所有的外来资本中,有很大一部分资本的目的属于投机行为,这些资本的明显特征是求胜心切,做产品、不做品牌,重渠道、不重终端,大政策、高价格却低价值,不能摆脱三高一低(高价格、高包装、高促销、低质量)的产品圈,周而复始,不但损害了酒类行业内部的信誉关系,也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竞争格局。
高档酒类市场可谓是寸土寸金,但目前高端市场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高端酒呼唤竞争,但目前是竞争格局太过反常:该进的进来了,不该进(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的也进来了。高端酒,正在一场传统和新锐的角逐中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疯狂和理性,迷茫和觉醒相生相随。高端酒的竞争格局,正日益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正态分布:两极反常,中端稳定。出于酒界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厂家押注高端实属无奈,但所有行业高端市场的竞争,向来是非强者不可为。
“陈立就列,不能者止”。酒类行业要跻身高端,靠的不仅仅是市场运作的出神入化,还需要企业雄厚坚实的资金、技术、酒文化的支撑。高端市场充其量只能作为绝大多数企业的策略性产品的腾挪之地,难以支撑一个正常企业利润的脊梁。
总之,大文化、大品牌和大市场的三者结合,是中国酒类企业运作高端产品的必然选择。在不具备这些必要条件的前提下,企业如果只想借高端产品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仅仅是可以进行一下尝试。
运作高端品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高端品牌的运作,需要营销模式、观念、营销手段、营销队伍,当然也包括技术力量的创新。这些都需要一种前置性的投资。应该说,做高端品牌是一种风险投资,是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的一种战略性的、前置性的风险投资。这种投资一旦烧掉之后,弄不好会血本无归。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未来两年涉足高端酒类的企业会由浮躁逐步趋向理性,由冲昏头脑的趋之若鹜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进行市场运作,从而回归到酒类市场运作的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