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调研文库
手机消费趋势随想
出处:全球品牌网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12日 09:45
  2007年手机市场达到1.5亿部的销售规模,赛迪顾问预测2008年销量将超出1.8亿部,规模化增长驱使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手机市场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后,产品及市场层面的竞争相当激烈,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及渠道下沉,是最直接表现,竞争重点也由争夺市场份额,转向追求利润转移,手机市场竞争全面升级,开始进入品牌的全面性竞争。

  摩托罗拉的骤然陨落开始表明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开始发生着巨大的消费转型,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消费将不在是以前的重视某一种单独的功能如像素、音乐、

  拍照、GPS等;正是这个进入高层次的竞争使得行业又将发生一次市场的自然整合,在以后的手机消费趋势中手机的设计、功能和技术将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品牌若在这三者中整合做好产品的研发与品牌的塑造,成为手机品牌老大将指日可待。

  设计:

  在手机的外观中翻盖、滑盖、直板、超薄、旋转等设计形式多样化,但真正让手机业界感到威胁的还是苹果的iPhone系列产品。从苹果iPhone一代产品的上市到苹果iPhone3G产品上市全球发售三天后销量达到百万台,不能不说给手机业的品牌们带来的巨大的震撼,更让众多的品牌感到了逼人心魄的巨大压力。

  在手机外观的产品中又分为两大阵营:“一招鲜、吃遍天”,此方面的代表非苹果iPhone莫属,苹果iPhone虽然只用一款产品就使手机业界发生竞争地震,不能不说苹果iPhone本身带有的苹果设计文化的巨大推力。从苹果iPhone3G上市之前的炒作与广大苹果迷们的趋之若鹜,苹果的设计文化造就了众多消费者对苹果品牌、苹果产品设计的高忠诚度,更使的苹果这个“设计文化”高手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分得一杯羹;而苹果能在手机高度竞争的行业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则是用“设计”这个众多竞争对手都有的武器,显而易见的竞争差异由此出现分水岭。苹果用“一招鲜、吃遍天”这个法则吃遍了天,也把苹果iPhone产品塑造成为手机行业的翘楚。

  但与此鲜明对比的则是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在詹德时代用一款RAZR产品便全球销量过千万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而背后的推力则在于摩托罗拉用RAZR时尚的设计赢得了市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摩托罗拉却被RAZR冲昏了头脑,不断的对RAZR产品进行改头换面的包装,但背后的功能却从来无法与竞争对手们相抗衡,没有设计文化支撑的时尚设计最终也被市场淘汰了;摩托罗拉的RAZR设计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手机行业的新时代,但手机消费不是靠某一个设计就能赢取市场的,背后的功能配置更会让消费者发生消费转移,其在外观设计背后的功能配置更是将摩托罗拉拖入泥潭无法自拔,跌落手机行业的三甲也属意料之中。手机的设计如果不具有某种“设计”文化,只是盲目的进行时尚设计,设计背后的功能又跟不上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产品的更新的速度再不够快,被市场抛弃也属必然。

  “普遍撒网、终点捕鱼”,三星可以说是用不断的新产品更新速度来换取市场份额的逐渐扩大;三星的产品可是各个层次都有设计新颖的外观,无论是音乐手机、拍照手机还是导航手机,三星手机总是用最新颖的设计加最快的产品更新速度来换取消费者的青睐,虽然没有与苹果iPhone相媲美的经典设计,但最新时尚与潮流总是能看到三星手机的影子。不断的新产品设计加上配置的不断增高,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时尚选择,也造就了三星手机这个行业不过时的手机品牌。虽然诺基亚也有着丰富的产品线,更有手机霸主产品,但在产品的设计更新速度上却还是无法与三星相匹敌,手机市场的老大位子是做的够稳,但还是挡不住市场份额的下降,当然山寨机的强大竞争力也不容小觑;山寨手机-鸟巢等奥运手机背后的设计能力更是让手机巨头们背后流下了冷汗。

  功能:

  MP3、MP4、收音机、拍照、信息安全、炒股、游戏、GPS、电视、WiFi、Push-mail、智能手机等众多的手机功能让人无从选择,这也揭示了手机竞争已经从以前单纯的某一样功能开始以通信为主走向更多功能化配置的多元化、高层次竞争。在手机竞争的初始阶段,仅凭一个音乐手机、拍照手机获取市场的巨额利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也使某些品牌陶醉在某个产品单一功能的巨大成功中暗自沉沦,导致最后的竞争失败。

  摩托罗拉本身具有很强的设计研发能力,其RAZR系列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设计加功能配置的基础上,但是摩托罗拉没有反省自身产品功能配置一直在竞争对手中处于弱势状态;产品推出的也不算少,尤如鸡肋的配置总是伴随着摩托罗拉,其产品的失败也属市场的自然淘汰。品牌塑造不如诺基亚,手机设计与功能还是甘拜下风,处于弱势的手机产品怎么会竞争过强势的对手?

  苹果iPhone的触摸屏技术将引导手机行业的触摸技术发展,其带来的全新竞争理念就是设计加功能。无论品牌塑造的再好,设计的抄袭加功能配置的鸡肋也必将受到消费者的唾弃;山寨机的兴起与功能配置的强大及高性价比有关,而后续-全球品牌网-的山寨机-鸟巢、水立方等奥运手机的研发可以说是山寨机厂商们把住了手机竞争的本质=设计+功能。GPS导航、电视手机,山寨机们总是最先抛出具有竞争力的杀手产品,各大品牌们的市场份额下降与中国手机市场充斥着近1.5亿部的山寨机相比,估计可以让各大品牌们看出一些端倪;至于能不能演化成为自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是看各个品牌以后的表现吧!
品牌:

  手机行业的品牌消费成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注重品牌的知名度如:苹果iPhone上市就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追捧,以及诺基亚在国内手机市场占据大部分份额足以说明手机消费受到的品牌影响。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山寨机的1.5亿部销量,这又说明在极高的性价比下,山寨机无品牌还是有着极大的市场。

  无论是苹果、诺基亚等一些知名品牌抑或是山寨机,手机消费都将会走向品牌化发展。不断的塑造品牌对各个手机厂商来说还是重中之重,但这还是建立在产品的竞争力基础上;形如鸡肋的产品即使品牌塑造的再好也未必能取得消费者的推崇,被市场淘汰也是品牌的自取灭亡。

  对于有些品牌为了实现营销目标盲目的采取一些以渠道为主,甚至只采取电视购物的营销形式来换取市场的厂商来说,那只是一种暂时的市场短视行为,不进行品牌的塑造与新产品的创新设计,只是简单的抄袭、模仿,市场最终还是要离厂商们而去;到那个时候在进行品牌的塑造或者创新已经悔之晚矣。

  手机行业的品牌战略还是需要各个厂商们极端重视,设计的创新与产品功能配置及技术的更新都需要用战略的思维去思考,简单的用抄袭、模仿或占有渠道等其他形式的短暂战术都将对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

  结语:

  诺基亚的N95为什么会一直占据手机霸主的地位?出色的设计、高功能性的配置到如今都没有哪个品牌的产品敢与之匹敌,更不用说超越了;品牌超越自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去超越其他品牌,摩托罗拉的没落正印证了这点。

  手机行业的竞争由低级的竞争正在像高层次的竞争发展,各个手机巨头们和山寨机都在默默的鼓劲进行下一轮的冲击。渠道为王的时代将慢慢弱化,抄袭、模仿也会慢慢的失去市场;那些把知名品牌总是用低功能配置的产品来压榨消费者,设计创新globrand.com也总是“换汤不换药”会更快的失去消费者,将品牌葬送在短视的战术中。

  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种营销手段也层出不穷,但未来的竞争只可能是品牌的竞争;而在品牌身后的是强大的设计创新、功能配置及技术的整合能力,是品牌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拭目以待下一个整合资源成功的品牌吧!
返回】     【关闭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friend link Moncler jackets discount ugg boots wholesale nhl jerseys ed hardy bags down jacket women UGG 5815 Classic Tall Boots nhl jerseys cheap ed hardy shoes down jacket men down jacket men UGG 5803 Bailey Button Boots UGG 5803 Bailey Button Boots Wholesale discount jerseys Wholesale discount jerseys discount ed hardy shoes discount ed hardy shoes down coats men UGG 1873 Bailey Button Boots Wholesale MLB Jerseys Ed Hardy Men's clothing down coats men UGG 1873 Bailey Button Boots Wholesale MLB Jerseys Ed Hardy Men's clothing down coats women UGG 1647 Tasmina Sandals authentic jerseys wholesale Cheap Ed Hardy clothing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