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上网络,你随处可以看到明星们的隐私新闻,明星们因其身份的特殊性,隐私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在茶余饭后看明星们花边新闻之外,是否也担心自己的隐私哪一天出现在网络或报纸上呢?毕竟这是一个信息飞速传播的社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不禁会问,老百姓能有什么隐私?
你还别说,老百姓还真有自己的隐私,也许在你不经意之间,就已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老百姓在通信、财产、情感、身体以及个人价值观方面都有自己的隐私,其中通信方面的信息是老百姓最大的隐私。
这项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07年10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大连、厦门、济南10个城市的3254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4%。
联系方式是个人最大的隐私
什么是隐私?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一些人看来属于隐私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比如年龄,在男性看来也许不算什么隐私,但在不少女性看来,就属于隐私范畴。隐私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你不愿意告人或不便于告人的事情就属于隐私。隐私范畴可大可小,我们这里关心的是,作为普通老百姓,都有哪些不愿意或不便于告人的事情呢?
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的隐私范畴相当广泛,大到对敏感政治问题的看法,小到自身的身高、体重都有可能属于隐私范畴。将老百姓提及的隐私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关于个人、家庭联系方式的联系方式类隐私;关于个人情感问题、性生活以及婚姻状况的情感隐私;关于收入、财产状况的财产隐私;关于年龄、身高、三围、健康等身体隐私;关于个人见解、信仰的价值观隐私。
联系方式隐私主要包括住宅电话、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联系方式,在这类隐私中,住宅电话、手机号码的提及率最高,近70%的受访者认为这两方面属于隐私范畴,是老百姓最大的隐私。
我们按照老百姓对各项隐私的提及率和认同度将各项隐私形成5个层次的隐私圈,越处于中间的选项表明提及率越高,隐私程度越高,越处于边缘的选项,提及率越低,隐私程度越低。隐私圈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隐私对个人的重要程度,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隐私。
从隐私圈图中可以看到,住宅电话、手机号码是老百姓最核心的隐私,其次是收入财产隐私,个人情感、性生活是第三层级的隐私,年龄、婚姻、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三围等隐私处于第四层级,而身高、体重、电子邮件地址等处于隐私圈的最外层,属于边缘隐私。
注明:该图根据受访者隐私选项的提及率制作,图中的数字表示隐私5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指提及率大于60%的隐私,第二层级是指提及在55%~60%之间的隐私,第三层级是指40%~55%之间的隐私,第四层级是指提及率在20%~40%之间的隐私,第五层级是指提及率在20%以下的隐私。
联系方式 财产隐私最容易被侵犯
隐私是一个人尊严的体现,联合国“人权宣言”将个人隐私定义为人类尊严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人权。因此每个人的隐私都不容侵犯。可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缺少隐私观念,个人隐私经常遭到侵犯。
在老百姓提及的隐私范畴中,住宅电话、手机号码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个人隐私,在本次调查中,分别有39.4%、36.7%的受访者认为这两方面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隐私。住宅电话或手机号码是老百姓最大的个人隐私,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个人或家庭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调查显示,40.2%的受访者曾经“接到陌生推销电话”,31.9%的受访者曾经“收到广告或骚扰等垃圾信息、垃圾邮件”,更有甚者,一些受访者的手机号码被写到什么产品的名片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生活中,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当你与朋友正讲悄悄话时,其他人主动凑过来;公共场合被询问年龄、婚姻,社交场合被询问收入、开支情况、办公室被人翻看文件、资料,家里被父母或亲友翻看日记、私人信件等,个人隐私简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有被侵犯的可能。
提高隐私意识 尊重他人隐私
老百姓对某项隐私一致认同度高,按理这项隐私应该最少受到侵犯,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显示,老百姓认同程度高度一致的隐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侵犯的隐私。这表明人们一方面认为住宅电话、手机号码、收入财产状况、家庭住址、个人情感等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应该受到尊重,但另一方面人们又缺乏隐私意识,很难做到不去侵犯他人这些方面的隐私。比如收入,大概每个人都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但同时又希望知道别人的收入,正是这种好奇心理,导致隐私不“隐”,隐私难“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每个人也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隐私。反过来,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有一种隐私意识,在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隐私安全的世界。